兩者在法律責任、資金籌措、稅務及名稱等方面都有明顯差異 。以下整理有限公司與行號的主要差異,協助您評估哪種形式較適合:
比較項目 |
有限公司(開公司) |
商業行號(開行號) |
法律架構 |
《公司法》規範(具獨立法人資格) |
《商業登記法》規範(獨資或合夥事業) |
名稱舉例 |
××有限公司(名稱具有排他性) |
××企業社、××工作室等(不得含「有限公司」字樣) |
出資人責任 |
有限責任:股東僅以出資額為限承擔公司債務 |
無限責任:業主須以個人全數資產負責債務 |
資本額要求 |
無最低資本額限制(可低至1元,但建議至少10-20萬元以上) |
資本彈性較高(25萬元以下免附資金證明) |
資本驗資 |
設立時需會計師驗資並出具資本額查核報告 |
無需會計師驗資(資本額≧25萬須備銀行存款證明) |
稅務與發票 |
營業稅額一般為5%;須開立統一發票 |
營業稅額一般為5%;規模小者可申請免用統一發票(僅課1%稅額) |
融資難易 |
容易取得銀行貸款、對外募資較便利 |
融資較困難,較依賴個人資金 |
登記機關 |
經濟部或直轄市政府(全國性保護,遷址不改名) |
所在地縣市政府(地方管轄,異地遷址可能需變更行號名稱) |
(注意:公司與行號一經登記,之後不可直接互相轉換。建議創業者謹慎評估需求後再行決定,以免日後因組織型態不符而受限 。)
成立公司 vs 成立行號的用途差異與實務建議
用途差異:個人接案 vs 團隊經營 vs 對外招標
-
若你只是 接案接單、小規模經營,像是設計師、翻譯、剪輯師、攝影接案、家教、電商代購等,開設行號即可,流程簡單、稅務結構也較適合。
-
但如果你希望 建立品牌、擴編團隊、申請政府補助、對外招標、申請貸款或開公司戶,那就建議從一開始就設立公司。因為公司具備法人資格,可獨立承擔法律責任與經濟義務,也能強化商業合作信任。
報帳與節稅彈性
-
成立公司可報董事薪資、可支出公司餐費、會議費、交通費、員工薪資等營業費用,整體節稅彈性大。
-
而行號的營業所得都視為負責人個人收入,扣除有限的必要費用後即全額課稅(屬個人綜所稅一部分),稅率可能因此落入更高級距。
招募與信任感
-
公司在外部的形象與信任感較高,如求職平台、合作洽談、補助申請、商標註冊時,有限公司的法律架構更具說服力。
-
設立行號則較適合個人使用,缺乏法人地位可能不利於招募員工、拓展業務。
未來轉型成本
-
行號與公司無法互轉(無法直接升級或降級),若前期為了簡單而設立行號,日後想轉為公司,只能重新設立公司、重跑流程、重換統編,不僅費時,也會影響品牌延續與信任。
-
因此,如果你一開始的目標就不只是副業或接案,建議直接選擇公司,避免重工。
規模與風險控管
-
行號負責人需負無限責任,一旦經營失敗,個人財產可能被債權人追償。
-
公司則具備有限責任,債務風險只限於公司本身,對個人保障較高,特別適合有進貨、租金、人事支出等高風險項目的事業型態。
總結選擇建議:
創業目的 |
建議設立 |
只做個人接案、微型創業、賣手作、開餐車 |
行號 |
想建立品牌形象、日後申請貸款、政府補助、對外合作 |
公司 |
有員工、團隊合作或營運風險想降低個人責任 |
公司 |
想節稅並靈活報支出 |
公司 |
想快速測試市場、目前還不穩定 |
行號(但需評估後續轉公司成本) |
設立公司與設立行號,各有哪些實際優勢?五點快速對比
除了法律與稅務上的差異外,實務經營層面設立公司與行號也各有優勢,以下是常見創業者考量的五大好處:
成立「公司」的五大優勢
-
獨立法人身分:公司可獨立簽約、訴訟、買賣資產,與個人切割。
-
節稅彈性高:可列支人事、辦公、行銷等費用節稅,稅務規劃彈性大。
-
募資與融資方便:銀行信貸、創投入股、政府補助門檻較友善。
-
責任有限風險低:股東只需為出資額負責,個人資產較安全。
-
經營彈性高:可增減股份、轉讓經營權,利於長期擴張與轉型。
成立「行號」的五大優勢
-
開立流程簡單快速:免會計師驗資、可免開戶證明,設立迅速。
-
前期成本較低:申請費用與稅負壓力相對輕。
-
可申請免開統一發票:符合資格可申報 1% 營業稅,稅金更低。
-
稅務處理較單純:與個人綜合所得稅併計,不需營所稅。
-
適合個人小本經營:如接案、接單、擺攤、微型網拍等小型業態。